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已经成为市场共识,决定新能源汽车未来总趋势的主要有两个方面:
1)成本:电车的行驶成本从5-10角/公里下降到1.5角/公里,全社会有4亿左右的机动车、3亿左右的乘用车,一年一辆车省1000块钱,全年就是3000亿,这对于生产力的促进效果是非常明显的。
2)电子化:智能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,而电动化是智能汽车的电子化平台所在,未来的智能化、网联化需要集成的电子化系统,谁见过智能手机还另外带个加油的?
这两个条件决定了技术层面、政策层面、应用层面,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是不可避免的。
而目前,全球范围内电动车发展如火如荼,但电动车的渗透率还处在低位,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最迅速的国家,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也仅有1000万台,而乘用车的保有量有3亿,也就是说占比仅有3.3%。未来市场提升空间十分广阔。
充电桩或是阻碍电动车普及的下一个里程碑
充电桩的布局还远远不足。
按照数据来看,当前全国范围内充电桩的数量在200-500万之间,而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在1000万辆,全国的加油站也就100-200万左右,这是充电桩与加油站的区别所在。未来,考虑到家庭充电和公共场景的充电需求,未来充电桩的需求可能是1车1台,全国范围内充电桩的需求量可能高达3亿台,按照1000/T台的价格估计,这就是3000亿的市场。而当前,这个市场还没有被充分意识到。
说到充电桩,它是作为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,也进入到了“增长快车道”,被列为国家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。
充电桩安装在公共场所的停车场、充电站或者居民小区,不仅是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一环,更是新基建范畴。新基建是下半年经济保增长的重要发力点。一方面迎合新能源车渗透率高增长的配套需求,另一方面也契合碳中和大目标下的基础设施建设。
充电桩从技术模式来看,可分为直流充电、交流充电、无线充电、更换电池四大类。目前最为成熟的是交流充电,虽然成本较低,但是功率小、充电慢,很难满足长途行车的需求。
相对充电较快的是直流充电,用的是高电压,但是制造和安装成本较高,在集中式充电站往往可以看到。